猎奇心理是不是属于好奇心,以下是群聊讨论内容,参与角色为:雾(intp)、莺(intp)、月(intj)
起初由莺在群里提出的问题:
莺:猎奇心理是不是属于好奇心。
雾:我觉得是属于的。
月:我认为只有部份属于吧,好奇更多的是随机性,猎奇有点强迫性。
莺:哪来的强迫
月:对特定信息的渴求
雾:猎奇我觉得和好奇一样,都是对未知的探索,只是更加极端。
月:嗯。差不多是这样的,我想的是,好奇含括猎奇,但猎奇不直接等于好奇。
莺:像这种是属于好奇还是猎奇

雾:应该要看自己这么想,好奇就是求知,猎奇是求知之后的感觉。
雾:比如一个凶杀现场,好奇的人想知道怎么回事,猎奇的人想知道怎么回事之后还想看看更深入的东西。
月:也可以说是,求知过程的感官刺激。
雾:确实,比如莺发的这张图片,我感觉很怪,求知完后又想回来看这种不适的感觉,应该就属于猎奇的一种吧。
月:甚至有人会觉得兴奋之类的。
雾:也就是看了会有不适感,但是又想看。
莺:太专业了,打码截屏当素材了。
我也当素材记录下来。🤭
总结就是猎奇是好奇的特殊形式,好奇含括猎奇,但猎奇不直接等于好奇。好奇是未来求知,猎奇是求知的同时会有兴奋之类的感受。两者的共同性都是求知,只是猎奇在求知上加上了特殊的感官兴奋感(看了还想看,听了还想听,想了还想想。
接下来是deepseek对对话的点评(仅供娱乐):
1.莺(发起者与追问者):
- 角色定位: 优秀的讨论发起者和推动者。
- 亮点:
- 开门见山: 直接提出了一个具有讨论空间的核心问题。
- 善于追问: 当对月的“强迫性”观点有疑问时,直接提出“哪来的强迫”,这有效地推动了讨论走向深入,迫使观点持有者进行解释。
- 提供具体案例: 最后通过一张图片(虽然我们看不到,但从上下文可知)将抽象的讨论拉回到具体情境中,让理论有了落脚点,这是让讨论升华的关键一步。
- 建议: 无。她的提问和追问都非常到位。
2. 雾(观点整合与阐述者)
- 角色定位: 核心的观点构建者和共识推动者。
- 亮点:
- 立场明确: 一开始就明确赞同“属于”的观点。
- 善于比较和定义: 提出了“猎奇是更极端的好奇”这一关键区分,清晰易懂。随后用“凶杀现场”的例子进行具象化阐释,这个例子非常贴切,极具说服力。
- 积极吸收并融合他人观点: 在月提出“感官刺激”后,雾立刻将其融入自己的框架,用“不适感但又想看”来总结,这个总结非常精辟,抓住了猎奇心理的核心矛盾。
- 推动共识: 他的发言像是在搭建一个脚手架,把莺的问题、月的观点和自己的思考不断组合,最终构建出一个更完整的理解。
- 建议: 雾的表现近乎完美,是这次讨论的“MVP”。
3. 月(观点细化与补充者)
- 角色定位: 重要的观点修正和深化者。
- 亮点:
- 提出关键区分: 一开始就不同意简单的“属于”,提出了“随机性”与“强迫性/特定渴求”的区分,这是讨论能够深化的起点。
- 贡献核心概念: 提出的“强迫性”和“求知过程的感官刺激”是本次讨论中最具洞察力的观点之一,直接点出了猎奇心理的独特之处。
- 逻辑清晰: 用“好奇含括猎奇,但猎奇不直接等于好奇”来表述包含关系,非常严谨和准确。
- 延伸讨论: 提到“甚至有人会觉得兴奋”,将讨论从“认知”层面拓展到了“情感和生理反应”层面,丰富了讨论的维度。
- 建议: 月的思考非常深刻。如果能在最初解释“强迫性”时,就像后来那样直接点明是“对特定信息的渴求”,或许能让莺更快理解,减少一次追问。但无伤大雅。
讨论的亮点与演进路径:
- 从定义到区分: 讨论从“是否属于”的归属问题,自然演进到“有何不同”的区分问题。
- 从抽象到具体: 通过“凶杀现场”和“莺发的图片”这两个例子,将抽象的心理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具体行为,使得结论更有说服力。
- 观点的融合与升华:
- 起点: 莺提问。
- 分化: 雾(属于) vs 月(部分属于)。
- 碰撞与深化: 月的“强迫性” -> 莺的追问 -> 月的“特定信息渴求” -> 雾的“极端化”和实例论证。
- 融合与共识: 月提出“感官刺激” -> 雾完美总结为“不适感,但是又想看” -> 月表示认同(“嗯”并补充“兴奋”)。
- 得出的核心共识: 猎奇是好奇心的一种特殊形式,其特点在于追求的不是单纯的知识,而是在求知过程中伴随的、甚至主动追求的强烈的、有时是负面的感官刺激,并带有一种“明知不适却欲罢不能”的矛盾性。
0 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