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一直没有失望或者很少失望,一直以最低预期看待任何事物,那么你有可能长期都处于悲观者正确的心理状态。因为悲观的预期可以降低心理落差而产生的冲击,面对坏结果时情绪恢复得更快。

低于现实预期

每个人对任何事物都有预期值,预期值有高有低。一般会对事件设下预期值来制定自身的策略。悲观者的预期值一般都处于最坏的结果、失败的结果,而期待失败往往会造成失败

悲观者通过设定低于现实的预期值,使得最终结果更容易达成超出预期

(例如:做事前我肯定会搞砸的,完事后我居然没搞砸或果然如我所料。)

而没搞砸的这种超出预期,会强化悲观者对低预期值的信念(正因为我想的足够遭,才没有更糟。),形成对“正确性”的完美闭环。

“这种’超出预期’的体验会强化悲观者的低预期行为模式,形成一种自我验证的循环:预期越低,越容易’成功’,进而更加坚信低预期的合理性。”

例如掷骰子:
你的预期是1点,实际掷出1点,达成了原本预期。(还好我的预期就是1,不然就要失望了。)
你的预期是1点,实际掷出2点,超出了原本预期。(居然掷出了2,还好我的预期是1。)

悲观者的本质是能够更敏锐的识别到风险、不确定性和负面因素,因此他们往往会想到最坏的结果,因为在认知中风险往往比机遇更具有破坏力。提前预知风险本身就是具有防御价值的。这种认知在危机预测和项目管理等领域具有天然优势。

在某些方面上人们对损失的恐惧远高于收益的渴望,悲观的言论与想法更容易引起共鸣与警惕,而乐观者常常被认为是天真。当灾难真正来临时,悲观者的预言会被反复提及,而被证伪的悲观者的预言则被遗忘,形成 幸存者偏差

悲观者正确这一现象揭示了悲观思维在认知上的某些优势,但也伴随着心理和行为上的潜在代价。需看清其优势与劣势,用悲观的眼睛看清问题,用乐观的双手解决问题。

优势

“清醒,让我们更早看清风险,却也可能更早放弃希望。”


更准确的现实判断

更强的风险预判能力

心理韧性较强

减少决策失误

悲观者凭借敏锐的风险嗅觉和审慎的思维方式,往往能提前识别潜在危机,在战略规划和风险管控领域展现出独特的预见性价值。

劣势

“悲观者的正确,往往以牺牲行动力和长期幸福为代价。”


导致长期负面情绪积累

自我实现预言

抑制创新与行动力

社会关系受损

长期的悲观视角容易形成思维定式,不仅会抑制创新动力和行动意愿,更可能因过度防御而错失发展机遇,最终陷入自我实现的消极循环。

然而并非所有悲观者的行为模式都相同。根据应对策略的不同,可分为消极悲观者与防御性悲观者。

消极悲观者

“我无能,我什么都办不到”


失败是固定的、不可更改的

预期是静态的、终结性的

陷入习得性无助,伴随低自我效能感

自我实现预言(恶性循环)

他们往往会避免情绪痛苦而选择逃避或放弃,最终的结果归因则是“我无能,我什么都办不到”。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将会导致习得性无助。

防御性悲观者

“正因为可能会更糟,所以才要更加认真”


失败是可能的、可干预的

预期是动态的、工具性的

降低预期焦虑来激发行动力,具有适应性

悲观预期后努力行动、排练(良性循环)

他们往往会主动寻找策略,通过低预期模拟压力环境,从而激发行动力。将风险可控变为现实,思考即将到来的风险,并付出行动。


0 条评论

发表回复

Avatar placeholder